CPA的前世今生

这篇文章,来聊聊CPA的前世今生。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自 1991 年正式设立以来,经历了若干次重大变革,主要节点可以概括为“四扩、两改、一转型”。

 1. 1991 年:考试制度诞生 12 月 7–8 日举办首届全国统一考试,仅设 4 科——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当年 2.3 万人报考,472 人全科通过。 最早的注会考试原来只有四科!

 2. 1995 年:第一次“扩科” 把原“经济法”拆分为“经济法”和“税法”,科目增至 5 科。而税法基本上每年都在调整,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考试难度也在逐渐提升。

 3. 1999 年:信息化起步 首次将计算机技术用于报名、考场编排、成绩发布,并在香港设立境外考点。 这时候,信息化只是浅浅地用了下,考试仍为纸笔作答。 

4. 2009 年:第二次“扩科”与分层改革 • 新增《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专业阶段从 5 科变为 6 科; • 首次设立 综合阶段 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形成“6+1”模式; • 实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2010 年起全面执行新制度。 这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还没有报名的资格,但在老师及同学的引导下,也慢慢对注册会计师有了认知。当时并不知道它有多厉害,只知道它很牛,具体有多牛,说不上来,毕竟就算有考过了的老师们,也还是在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真正的实战经历。有很多事情,必须得自己去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 注会考试首次被划分为了两个阶段,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还是以前那样,一科一科地考,不同的是又新增了一科,但战略这科在起初时难度并不大,难度是后续慢慢加上去的。综合阶段,其实也不是六科混在一起,即不是大综合,而是两个小综合,卷一考的是会计+审计+税法,卷二考的是财管+战略+经济法。 专业阶段要求五年内考完,否则会滚动作废最早通过的科目。同样,综合阶段也要求在通过专业阶段后五年内必须考完。

 5. 2012 年:考试形式转型 全面实行机考(计算机化考试),取代纸笔作答。从2012年开始,后面就都是机考模式了,机考模式跟传统的纸笔模式的区别非常大,尤其是大题的作答方式。所以,考生朋友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就应该习惯用电脑来答题,选择题用手机或平板做一做,问题不大,但大题建议最好是用电脑来做,你可以建一个word文档来记录自己的练习状况,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 

6. 2014 年:制度微调 取消综合阶段“5 年内通过”的限制,并正式将机考写入《考试办法》。 这个在当年应该算是爆炸性新闻了吧?!要知道,以前的综合阶段是要求在通过专业阶段后的五年内必须考完的,如果连续五年都没有过关或者没有报考或者没有出考,就丧失了报名资格,而专业阶段的合格证又是综合阶段的报名必备条件,所以大家想想就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了。 其实,仔细推敲一下,综合阶段自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到2014年刚好是五年,而恰恰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取消了综合阶段的五年限制期,这其中有没有可能存在某些后台实力强大的关系户推动了这一条的修改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各位看官自己品吧! 不管怎么说,这对考生们是一条绝对的利好消息!你甚至可以考一辈子,但现实情况更多的是自己不愿考了,懒得看书或者根本没时间看书,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专业阶段都能通过的考生,基础都不会差,稍微努努力,综合阶段合格证绝对是手到擒来的。

 7. 2020 年:时间提前 专业阶段考试时间由传统的 10 月份整体前移至 8 月下旬,并沿用至今。这样一来专业阶段就跟综合阶段的考试时间在一起了。但是,报名时间还是每年的4月啊,新教材再快也是等到过完年以后才能出来吧,一般是在每年的2、3月份。 其实,这对考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对于基础不太好的考生,其实从上年的9、10月份开始就要进入备考状态了,一年报两门或三门差不多,时间更充裕者以及自律性更强者,可以考虑报考更多的门数。 

果然,考证还是得越早考越好(在符合报名条件的前提下)!现在,真的是越来越难了,要求越来越高了啊